

那么,沂水县城西北的大诸葛、上小诸葛、下小诸葛三个村庄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诸葛二字合起来时,只有一个义项,那就是一个姓氏。由此看来,诸葛村名的由来与诸葛这个姓氏有关是确凿无疑的。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寻找诸葛村名的来历。
“诸葛”一词既然只作为姓氏而存在,我们就先从这一姓氏的来源考察。
诸葛姓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最靠谱的:相传商代伯夷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葛侯灭亡后,葛氏的后世有一支迁居到诸县(今诸城市)。大约在汉代,诸县葛氏的一支向西迁徙,来到东莞县(今沂水)一带,因当地已有葛氏居住,他人为了区别两支葛姓,诸县葛氏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居地,所以在“葛”前冠以“诸”字,后演变为复姓诸葛氏。
以上这个说法是公认的,也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那么,我们再顺着当年葛氏的足迹再进一步查找诸葛氏的迁徙过程。

诸城和沂水接壤,在春秋时都是鲁国的属地,在汉代又都同属琅邪郡管辖。葛氏的一支西迁今天的沂水地域后,到过哪些地方呢?答案当然有,那就是有一部分定居于当时琅邪郡的阳都县,即现在的沂南一带。因为诸葛亮出生在阳都,于是阳都成为了诸葛氏的郡望之地而天下皆知。但是没有人能确定,从诸县迁出的葛氏一支一落脚就是在阳都?还是辗转过其他地方?有诸葛氏居住的地方,其居住地不一定用姓氏来命名,但是这个推论反过来则是成立的,即:凡是以某个姓氏命名的地方,则一定有这一姓氏的人家居住过。这一推论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对于“诸葛”这个地名来说,是绝对成立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诸葛”除了作为姓氏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
全国以诸葛命名的乡镇有三个,一个是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下辖的诸葛镇。这个地名的由来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求贤之心,决心辅佐汉室,为解除后顾之忧,将母亲隐居于此,此地因而得名诸葛。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此修建“独乐园”,编撰了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二个诸葛镇在浙江省兰溪市,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而得名。第三个就是山东省沂水县的诸葛镇。既然前两个诸葛镇都与诸葛姓氏有关,那么沂水县的这个地名也肯定与诸葛姓氏有关!否则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河南省洛阳市的诸葛镇和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镇的来历很清楚,山东沂水的诸葛镇来历就不清楚呢?我们稍作分析就应该明白这个现象的。
诸葛姓氏的知名度是因为这一姓氏里出了一位“智高而近妖”(鲁迅评语)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高知名度,是因为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三国故事”和流行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智圣),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相,人人敬而仰之,于是与诸葛亮有关的河南省的诸葛镇和浙江省的诸葛镇都知道自己地名的来历。山东省沂水县诸葛地名的出现应在诸葛亮时代之前,且诸葛氏在此地居住的年代不长就又迁走了,没有留下后人。这里只是诸葛氏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时间短,在此期间诸葛氏没有出现过名人,史书上便没有记载下这个地方。后来居住者知道这里曾是诸葛氏的居住地,就沿用了他们的村名(姓氏),于是诸葛(镇名因村名而得)这个地名保留下来。

以上的介绍和推论已经得出一个事实:沂水县诸葛镇和河南、浙江两地的诸葛镇同样是因为诸葛姓氏得来的。那么,我们可以按照逻辑继续推论。
沂水县诸葛村(镇)距离诸葛亮的出生地(古阳都,今沂南)仅百里之遥,阳都的诸葛氏应该是从诸葛一带迁去的。诸葛地处山岭,阳都地处平原,也许这是他们继续向南迁徙的一个原因。迁到阳都去的诸葛氏渐渐富裕起来,成为名门望族,但他们到东汉末年,因为躲避战乱又从阳都迁走了。因为诸葛亮的知名度太高了,他又是在阳都出生的,所以,他不论随叔父诸葛玄南下到湖北襄阳“躬耕于陇亩”,还是被刘备招聘后随军去了四川,后世的人们都知道阳是诸葛氏的发源地。可以断言:如果在阳都的诸葛氏族里没有出现诸葛亮这个大名人,也不会有人知道阳都是诸葛氏族的郡望之地!而沂水诸葛这个诸葛亮的祖先曾经落脚过的地方,却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幸运的是,沂水北部留下了“诸葛”这个名字,成为我们今天剖析诸葛氏在沂水一带活动的路标。
过去民众的迁徙是很正常的事情,看看每一个家族的族谱,就会知道其祖先辗转迁徙各地的过程,所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只是笼统的说法,这期间又不知在途中落脚过多少个地方?即使从山西直接来到现在居住的村庄也不过500年的历史啊!一切历史的记载都是有关“人”的记载,历史事件、地名都是依附名人而存在、被记录的,诸葛氏在沂水诸葛镇一带居住时,诸葛氏还都是默默无闻之辈,后来诸葛氏再迁到阳都很多年后,才出了个让诸葛氏名声大振的诸葛亮,所以,人们不知道沂水县的诸葛曾是诸葛氏的“根”,只知道阳都(今沂南)是智圣的故乡了。这就是“名人效应”的最好说明。

沂水县地名委员会1988年编的《沂水县地名志》在介绍“大诸葛”村名来历时说:“相传元朝初期谢姓立村。谢姓茔地有元代墓碑。后谢姓无居人。明初,朱、高两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取名朱高。后以谐音称朱郭。清末演变为诸葛。”由“朱高”演变为“朱郭”,再由“朱郭”演变为“诸葛”,这个解释是很牵强的。“郭”与“葛”在当地方言里读音相近,但“高”与“郭”的读音区别是很大的,再者,这两大家族会让他们的姓氏变来变去吗?如果按照这个演变法,那么,朱坞、朱位、朱陈等村名怎么没有演变呢?
清康熙十一年版的《沂水县志》里没有“诸葛”这个地名,在卷二之“里社”部分里有“朱郭”这个地名。清道光七年版的《沂水县志》也没有“诸葛”这个地名,在卷二之“市集”里,有“朱郭集【距城六十里】”字样。清代之“朱郭”即今之“诸葛”无疑。那么,清版县志所载“朱郭”之写法是对是错呢?也许这个村名本来就是“诸葛”,修志者嫌这两个字不好写,或者不好刻板,就写成了“朱郭”二字。写错字,或故意用别字的现象在这本县志里非常普遍,如“高桥”写作“高乔”;“岸堤”写作“暗的”。再者,清版县志里的地名中,带“朱”字的特别多。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多数村庄是明朝立村的,明朝“朱”是国姓,于是村名以冠“朱”字为荣;二是很多读音为“zhu”的字在清版县志里都写成了“朱”。在康熙版的县志里,“在城正北遵化乡”的二十二个社中,就有“朱江、朱包、朱催、朱里、朱留、朱营”六个社带着“朱”字。当时全县131个社中,叫“朱X”社的就有12个之多,占了近十分之一。其中“朱江”就是现在马战镇的“珠江店子”,在清代叫“诸江”,道光版县志在“建置·城池”就有“北(有)诸江城”字样。清版县志不仅将“诸江”写成了“朱江”,“朱催、朱包”在道光版里又写成了“朱崔、朱保”!城北沂河边上的多个村庄叫“诸坞”(张家诸坞、杨家诸坞、刘家诸坞、武家诸坞等共8个),因为这些村庄紧靠沂河,是泊船之“坞”地(码头),又因“船坞”多,所以叫“诸坞”。可是康熙版县志里竟将“诸坞”这个地名写成了两个同音字“朱吴”!——清版县志里的地名写法如此混乱,我们怎么能相信“朱郭”在清代及以前就是这两个字呢?很可能本来就是“诸葛”二字,在编写县志时依据字音误写为两个别字“朱郭”,而不是由“朱郭”演化成了“诸葛”!

所以,不论是清版的县志记载,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沂水县地名志》的说法,都没有解开诸葛村、镇名称由来的真相。在没有史料和出土文物作为证据的情况下,逻辑推理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地名虽然只有两三个字,却是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历史的真相,是不欺骗人的。正如2011年底在纪王崮顶上发现了春秋时期王侯的墓葬一样,能在世间流传下了“纪王崮”这个名字,其背后就一定有王侯的故事,在没有发现古墓时,都以为是谣传,认为不可信,现在都知道纪王崮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了。可惜的是,诸葛村周围不可能挖掘出诸葛氏族人的古墓了,即使有,也无法断定,因为诸葛氏在此地居住时没有出现名人!没有名人就没有历史记录,也就无法和出土的文物对照研究。
但是,既然叫诸葛,那就曾经有诸葛氏在此居住过,并且是诸葛亮的先辈们。他们在这里居住了几代后,便沿着沂河走向开阔的平原地带阳都,在阳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显赫的大家族,并孕育出了智慧超群的诸葛亮。沂水县的诸葛村,像一个被他们丢弃了的空壳一样遗留在这里。后来(诸葛亮成名之后)的居住着们,处于对先贤的崇敬,一直保留着诸葛这一姓氏,作为自己的村名。由于时代太久远,居住此地的人们不知换了多少茬,以致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诸葛二字经常被外界误写做“朱高”或“朱郭”之类,但总算保留下这个名字。

在三个以诸葛命名(大诸葛、上小诸葛、下小诸葛)是村庄中,大诸葛是“正宗”,后来上小诸葛建村,因当时附近没有别的村落,就依诸葛的村名也叫诸葛,因为建村晚,村子小,就取名小诸葛。再后来,附近又有人在小诸葛不远处建村,于是就依地理位置的高低区分为上、下小诸葛。清代诸葛为“社”(行政区划单位,和现在的管理区差不多),大诸葛是集市。后因大诸葛处在沂(水)博(山)路上,行政机构住此,乡镇以驻地村取名诸葛区、乡、镇。
